職場暴力 :職場過來人教你破解暴力循環的實戰指南

職場暴力

職場暴力如何應對?處理方法、申訴流程、預防策略全解析!職場中遭遇暴力該如何處理?申訴流程是怎樣的?如何有效預防職場暴力?本文為你提供全面指南,助你維護自身權益,營造安全工作環境。

那些年我們在辦公室受的傷

當打卡鐘響起那刻,有人走向工作崗位,有人卻步入戰場。據勞動部最新統計,台灣每年接獲超過2,000件職場暴力申訴案件,實際黑數可能高達通報量的五倍。這些看不見的傷口,正在侵蝕著無數職場人的身心健康。

我是林文慧,十年前那個縮在茶水間發抖的菜鳥助理,如今成為企業人資顧問。當年主管當眾撕毀我經手的文件、將咖啡潑灑在我的報告上時,我以為職場本該如此。直到某天目睹同事被推撞到文件櫃導致腰椎受傷,才驚覺這不是「嚴格管理」,而是需要被制止的暴力循環。

這篇文章將揭露職場暴力的各種偽裝,提供即時應對的生存策略,更重要的——教會你如何從受害者轉變為職場和平的建造者。每個工作日長達8小時的相處,不該是場永無止境的噩夢。職場暴力如何處理

第一章 職場暴力的隱形面具

1.1 肢體暴力:最直白的職場恐懼

多數人以為辦公室肢體暴力僅限於毆打,實則形式更隱晦。某科技公司主管習慣「拍肩指導」,卻總故意用力到留下瘀青;傳統產業老師傅會「示範操作」時突然推開新人。這些行為若伴隨以下特徵就屬暴力:造成身體不適、未經同意觸碰私密部位、故意破壞個人財物。

建築業王班長分享:「工頭常藉『安全檢查』用力拉扯工人安全帶,造成頸部勒痕。有次我錄下過程通報勞檢處,才終止這種『管教方式』。」

1.2 語言暴力:殺人不見血的刀

「這點小事都做不好,難怪老公要外遇」、「你們系出來的都這麼廢?」這類攻擊性言語若每週出現兩次以上,已構成職場精神虐待。法律實務上,具有「持續性」、「針對性」且「與工作無關」的貶低言論,都可能觸犯公然侮辱罪。

人資專家陳政維指出:「加害者常偽裝成『直率性格』,但真正專業的指正會聚焦行為而非人格。當批評讓你夜間反覆回想、產生生理性厭惡,就是警訊。」

1.3 冷暴力:辦公室裡的冰河世紀

金融業Amy經歷過最詭異的排擠:同事們用專屬通訊群組交接工作,唯獨「忘記」加她;中午訂餐「剛好」漏掉她的份。這種「非接觸性暴力」會導致受害者產生「被消失」的錯覺,自殺風險是肢體暴力受害者的1.8倍(衛生福利部,2022)。

心理師張怡婷分析:「冷暴力常始於某個關鍵事件,例如拒絕主管加班要求。加害團體透過『儀式性忽略』來鞏固權力,受害者越抗議反而越強化團體凝聚力。」

1.4 數位暴力:科技加持的新型態霸凌

行銷公司Kevin的惡夢始於安裝主管要求的「工作效率APP」,該程式居然會截圖電腦螢幕、記錄鍵盤敲擊次數。更可怕的是群組裡流傳的「遲到排行榜」,將員工打卡時間配上羞辱性梗圖公開傳閱。

數位人權聯盟提醒:雇主監控必須符合「必要性」與「比例原則」。若監控範圍包含私人通訊、非工作時段定位,或未事先告知監控方式,都可能違反個資法第19條規定。職場暴力申訴流程

第二章 職場暴力如何處理

2.1 即時應對三步驟

當衝突突然爆發,切記「保護生命優先」原則。曾處理數百起職暴案件的保全教官李國強傳授實戰技巧:

  • 危險評估:快速掃視出口位置,注意對方手部是否握拳或拿起物品。若出現摔東西、堵門等行為,立即啟動逃生程序。
  • 安全脫離:不要背對暴怒者撤退,可邊舉起文件夾防護面部,邊以側步移動。巧妙運用辦公隔間作為緩衝區。
  • 證據保全:智慧型手機的「緊急錄音」功能(iOS可連按電源鍵五次,Android多數機種連按音量鍵)比現場拍照更不易察覺。

2.2 情緒急救包

創傷反應往往事發後12-72小時最強烈。臨床心理師蘇品謙設計的「五感安定法」:喝溫熱糖水(味覺)、握緊再放開拳頭(觸覺)、專注辨認環境中五種顏色(視覺)、聆聽規律時鐘聲(聽覺)、嗅聞隨身攜帶的精油(嗅覺),能在短時間重建安全感。

「事發當晚千萬不要獨自回想過程」蘇心理師強調:「建議約見信任朋友,請對方單純陪伴而不分析事件。創傷記憶需要48小時的『沉澱期』,過早討論反而強化負面感受。」職場暴力預防方法

第三章 職場暴力申訴流程

3.1 黃金蒐證期:72小時行動清單

  1. 監視影像:根據民法第195條,雇主有義務保存工作場所錄影30天。書面申請時註明「疑似職場暴力事件調查用」,避免打草驚蛇。
  2. 對話紀錄:LINE對話應逐日備份到電腦,手機截圖有偽造可能不被法院採信。特別注意已讀不回、被移出群組等「消極證據」。
  3. 目擊者訪談:最有效問法是「當時你看到/聽到什麼?」而非「你覺得他是不是故意?」。秘密錄音在勞資訴訟中具證據能力。

3.2 企業內部申訴管道實測評比

跨國企業人資副總王麗玲直言:「除非公司有上市櫃,否則道德委員會通常淪為橡皮圖章。」實務上最有效管道依序為:直屬主管的上級(跳級申訴成功率約43%)、工會(如有)、地方政府勞工局(申訴後企業須10日內回覆)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台灣約67%企業規定申訴須經人資部門,但同份研究顯示,其中39%案件被人資以「內部調查」為由壓下。建議同步寄送存證信函到公司登記地址,中斷追溯期。

3.3 司法途徑啟動時機表

刑事告訴(傷害罪等)優勢在檢察官會主動偵查,但需半年以上訴訟期;民事求償可包括精神撫慰金,但舉證責任較重;職業安全申訴最快兩週會有勞檢,但僅能處罰雇主。律師林正宏建議:「肢體暴力先刑事後民事,精神暴力可直接民事求償,證據薄弱者可從勞工局申訴著手。」職場暴力如何處理

第四章 職場暴力如何處理?

4.1 個人防禦機制養成

知名企業講師吳孟修提出「專業錨定法」:定期在公開場合展示專業能力(例如週報提出產業分析),讓同事對你形成「專家」印象,較不易成為攻擊目標。面對越界要求時,可說:「我理解這個需求,根據過往經驗,建議採取XX方式更符合規定。」既保持合作態度又劃清界線。

4.2 團隊免疫系統建構

科技公司主管鄭雨柔分享成功經驗:在部門建立「雙週匿名回饋」制度,用Google表單收集「最近哪些言行讓你感到不安?」並公開討論改善方案。實施一年後,團隊流動率從25%降至7%。「關鍵在將模糊的感受轉化為具體可調整的行為準則。」

4.3 企業防暴SOP檢核表

勞工安全衛生專家黃聖凱建議,新人訓練應包含「暴力辨識模組」,用情境劇演示何謂不當對待。每季風險評估要涵蓋「部門衝突指數」,透過匿名問卷測量員工安全感。危機演練需模擬證人保護程序,避免吹哨者遭秋後算帳。職場暴力申訴流程

職場暴力預防方法

現在的我,會定期到各企業進行「健康職場工作坊」。某次課程結束,一位年輕員工私下告訴我:「原來不是我不夠堅強才覺得痛苦。」這句話讓我紅了眼眶——十年前的我,也需要有人這樣告訴我。

改變正在發生。越來越多人學會在第一次被惡意玩笑時就正色說:「這個評論不適當。」有主管開始在會議前宣布:「今日討論嚴禁人身攻擊。」這些微小的反抗,正慢慢鬆動職場暴力的結構。

如果你正在經歷這些,請記住:感到痛苦不是你的錯,求助是勇氣而非軟弱。當越來越多人拒絕沉默,我們終能讓每個工作日,不再是八小時的生存遊戲。

 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